常青文学
经典必读小说推荐

第4章

这大明南京城的皇宫书房里。

朱元璋,这位大明开国皇帝,此刻正坐在书房里,手里拿着一本古籍,正津津有味地看着苏轼被贬到儋州后,如何以洒脱之姿品尝海鲜的故事。

他轻轻摇头,嘴角挂着几分感慨:“苏子瞻啊苏子瞻,你这般豁达,真是令人佩服。”

想咱当年打天下之时,不也是这种洒脱之意,才起兵反元的吗?

生死鸟朝天,不服就干!

就在朱元璋享受读书的快乐的时候。

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书房的静谧。

一名锦衣卫匆匆而入,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奏章,神色凝重。

“陛下,紧急奏报!”锦衣卫跪倒在地,双手呈上奏章。

朱元璋眉头微皱,放下手中的古籍,接过奏章仔细翻阅。

“什么?钓鱼?一个破鱼有什么好钓的!”

这一看,可不得了,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,眼中闪过一抹怒火。

“这个虾仁,竟敢欺君罔上,装残疾以逃避官职?!”朱元璋怒拍龙案,声音震得整个书房都颤抖起来。

他越想越气,这虾仁不仅欺骗了他,还利用村民们的愚昧无知,让他们帮忙出谋划策,编造残疾的谎言。

这种行径,简直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,对百姓的极大欺骗!

“传旨下去,立即将虾仁及其同谋缉拿归案,严加审问!”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
“是!陛下!”

朱元璋又怒气冲冲地补充道:“审问之后,立即将所有村民杀无赦,而虾仁想钓鱼就让他钓个够!罚他在亲自看过所有因为他而受牵连的乡亲父老杀头之后,立即流放岭南琼州岛,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只能做渔民!”

哼,朕要看看,经过此事之后,你能不能像苏轼在琼州儋州一样洒脱。

“是,陛下!”

……

此时,书房外似乎都能感受到那股子压抑的怒气,宫人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喘。

他们心中暗自揣测,这虾仁究竟是何方神圣,竟能又让陛下如此震怒。

……………

过了一会儿。

“咱亲自邀请你们这些读书人做官,好像跟要了你们的命一样,简直是岂有此理!”

朱元璋站在书桌前,眉头紧锁,面色铁青,仿佛能滴下水来。

这时,马皇后轻盈地步入大殿,她温柔的目光里满是关切:“咱重八,你这是怎么了?为何如此动怒?”

朱元璋抬头,眼中闪过一丝不耐,但随即被温情软化:“妹子,你别担心,朝堂上的事儿,咱自会处理妥当。你身子弱,别累着了。”

马皇后没有离开,而是走近几步,轻声问:“可总该有个缘由吧?说说看,或许我能帮你分担一二。”

朱元璋叹了口气,缓缓站起身,走到窗边,望着窗外的景致,似是在回忆又似是在思考。

他不太想讲这些烦心的事情。

最终,他转过身来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:“不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。妹子,咱日后想给元世祖举行一场祭祀。”

说罢,他从案上拿起一卷祭文,递给马皇后。

马皇后接过,细细阅读起来,只见上面写道:“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,治安之盛,生养之繁,功被人民者矣。”“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,彼时法度严明,使愚顽畏威怀德,强不凌弱,众不暴寡,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,各安其生,惠莫大焉!”

“朕本农家,乐生于有元之世!”

元世祖这位神明,昔日从北方草原而来,统治中国,他治下的时代,社会安定昌盛,百姓生息繁衍,他的功绩广被人民所享受。

假若我的父母生于元朝初定天下之时,那时法度严明,使得愚昧顽劣之人敬畏权威、心怀感恩,强者不欺凌弱者,众人不欺压少数,在民间则父慈子孝、夫唱妇随,各自安享其生活,这样的恩惠真是无比巨大啊!

我本来是农家出身,在有元之世(即元朝统治时期)生活得很快乐!

马皇后读罢,脸上露出疑惑之色:“咱重八,这元世祖虽有些许功绩,但世人皆知大元残暴,你为何要如此颂扬他?”

这不是睁着眼睛瞎说吗?谁人不知道元朝的残暴。

最近她也听过重八的天命论,知道他这是为了朱明王朝的万世基业,所以也没多说什么。

朱元璋叹了口气,解释道:“妹子,你有所不知。咱虽出身农家,但深知天下兴亡之道。咱要打造的,不仅是大明江山,更是要构建一套让百姓安居乐业、心向朝廷的理论体系。”

他走到马皇后身边,继续说道:“农民起义,确有其正义性,但天下太平,方为百姓之福。咱近来思索,若一味肯定起义无罪,恐后人效仿,致使天下动荡不安。故咱欲推‘恩德论’,让百姓知恩图报,不再轻言反叛。”

如今做了天下 ,他朱重八自然想让朱家做那传承万代的王朝。

让朱家人永远享受万民供奉。

可不能再让什么农民起义发生了,这也是他看见孟子这等书籍大怒的原因。

马皇后听后,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:“重八,你的心思真是深远。只是,这‘恩德论’若要让百姓信服,还需时日。”

这片土地自古以来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深入人心,她实在不怎么看好朱重八所谓的恩德论能掩盖这种思想。

朱元璋微微一笑,眼中闪烁着坚定:“不错,此事急不得。但咱相信,只要咱以身作则,勤政爱民,百姓自会感受到咱的恩德,从而心向大明。”

想他朱重八,一个乞丐都能当皇帝。

他自信,用恩德论让农民不再造反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吧!

一切皆有可能!

他再次拿起祭文,轻声念道:“元祖宗功德在人,虽有其不足,但亦有过治世之功。咱此举,非为元朝洗白,实乃为天下百姓计也。”

马皇后听后,眼中闪过一抹敬佩之色:“重八,你心怀天下,我辈女子虽不能及,但定当全力支持你。”

两人相视一笑,所有的疑惑与担忧仿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

朱元璋知道,有马皇后这样的贤内助在身边,他无论面对何种困难,都能迎刃而解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

第二日清晨,阳光温柔地洒落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,朱元璋携着李善长、胡惟庸、刘伯温等一众重臣,漫步于繁花似锦的御花园中。

春风拂面,花香袭人,他们一边欣赏着这满园春色,一边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国家大事。

“诸位爱卿,朕思来想去,觉得是时候为元世祖举行一场祭祀了。”朱元璋停下脚步,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,语气中带着几分庄重,“此举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,更是为了彰显我大明之胸怀,让天下人知晓,我朝虽取而代之,却不忘前朝之恩德。”

李善长等人闻言,纷纷点头赞同,心中已明了朱元璋此举的深远用意。

不就是为了所谓的天命论吗?

于是齐声应允。

然而,正当众人沉浸在一片和谐之中时,刘伯温却突然开口,打破了这份宁静:“陛下,臣有一事不解,还望陛下赐教。当初陛下为何会毅然决然地起义,推翻了大明的前身——元朝呢?”

此言一出,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。

朱元璋心中一凛,这刘伯温虽然看似在提问,但也找咱的漏洞啊。

他微微一笑,转过身来,目光扫过众人,缓缓说道:“刘爱卿问得好。朕本农家子弟,乐生于有元之世,若非万不得已,怎会走上这条道路?”

表面上夸赞大元,实际上他心里跟吃了苍蝇一样。

不过为了朱家的未来,为了大明,他忍了。

只能苦一苦生活在大元的祖宗以及前半生的自己了。
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昔年,朕不过一介布衣,只求温饱,安分守己。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,红巾军起,妖人横行,朕被逼无奈,才误入了这乱世洪流之中。那时的朕,心中所想,不过是保全性命,苟延残喘罢了。”

哎,也苦一下红巾军了。

说到这里,朱元璋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无奈与自责:“朕知自己此举,有违天道,更愧对元朝的养育之恩。但朕也深知,若不奋起反抗,百姓将永无宁日。因此,朕才决定挺身而出,虽背负骂名,亦要救万民于水火之中。”

哎,这些百姓真是害苦了朕啊!

若非他们因为红巾军这些反贼受苦,朕善,朕于心不忍。

安能起兵啊!

他话锋一转,又道:“至于元朝的灭亡,实乃天命所归,非人力所能挽回。当时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元朝已是风雨飘摇,朕不过是顺应时势,从群雄手中夺取了天下罢了。朕的初衷,始终是为了天下苍生,而非一己之私。”

没错,元朝当时都已经被各路反贼杀得差不多了。

自己不过是消灭了反贼之后,顺路继承了正统。

要么怎么说,得国之正,莫过于明!

朕和这些反贼不一样!

朱元璋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,既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自责,又彰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与高尚情操。

“陛下真乃仁慈无双也,有古之刘玄德之风,昔日之红巾军也不过是黄巾军这等反贼罢了,陛下一时屈居红巾也只是为了拨乱反正,我等佩服!”

李善长、胡惟庸等人听后,无不动容,纷纷表示愿意追随陛下,共创大明盛世。

“陛下真乃仁慈无双也!”

而刘伯温也是附和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“昔者朕被妖人(红巾军)逼起山野”(《与元臣秃鲁书》

“朕为淮右布衣,暴兵(红巾)忽至,误入其中。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三七)

“盗贼奸起,群雄角逐,窃据州郡。朕不得已起兵……当是时,天下已非元氏之有矣……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,不在元氏之手。”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五十三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