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双女主小说,青鸟赋,正等待着你的探索。小说中的陈筝林溪角色,将带你进入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世界。作者阑珊不知处的精心创作,使得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,引人入胜。现在,这本小说已更新至第14章,330629字,热爱阅读的你,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!主要讲述了:排练厅那场冰冷刺骨的争执,像一场凛冬的寒流,彻底冻结了林溪和陈筝之间本就脆弱的联结。无形的裂痕不仅没有弥合,反而在沉默中不断蔓延、加深,最终凝固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冰川。冷战。这两个字像沉重的枷锁,套在了…
《青鸟赋》精彩章节试读
排练厅那场冰冷刺骨的争执,像一场凛冬的寒流,彻底冻结了林溪和陈筝之间本就脆弱的联结。无形的裂痕不仅没有弥合,反而在沉默中不断蔓延、加深,最终凝固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冰川。
冷战。
这两个字像沉重的枷锁,套在了两人身上。排练厅里,她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。林溪的筝音愈发精准,也愈发冰冷,每一个音符都像经过精密的仪器校准,毫无情感的温度。她将自己彻底封闭在由谱面规则构筑的堡垒里,目光永远低垂,只与弦丝和谱架交流。排练间隙,她总是第一个起身离开,或者独自走到角落的窗边,望着外面铅灰色的天空,侧影孤绝得像一尊石像。
陈筝的笛音里,那份曾让周老师也为之侧目的自由灵性,如同被霜打的花,萎靡了不少。她不再主动看向古筝声部的位置,排练时眼神有些飘忽,偶尔会走神。当周老师要求双声部配合时,她的笛音会下意识地收敛几分,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和……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。她不再像以前那样,在排练结束后自然地走向林溪,而是会磨蹭着收拾笛盒,或者和笛子声部其他女生低声说笑几句,直到林溪的身影消失在门口,她眼底那层强装的轻松才会褪去,换上一种深沉的疲惫和失落。
乐团里的气氛也因此变得格外微妙。那道横亘在“黄金搭档”之间的冰川,散发着无形的寒意,影响着周围。排练时的默契感明显下降,周老师紧锁的眉头成了常态。李薇毫不掩饰她的幸灾乐祸,时不时和旁边人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、带着嘲弄的眼神。柳清羽则依旧置身事外,只是偶尔在林溪演奏过于刻板时,清冷的眸子里会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轻嘲。
“停!古筝!笛子!”周老师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,指挥棒重重敲在谱架上,发出刺耳的声响,“第七小节!你们俩在梦游吗?!这是合奏!不是各玩各的!林溪!你的音准是死的吗?陈筝!你的气息呢?飘到哪里去了?!”
严厉的呵斥如同鞭子抽在每个人紧绷的神经上。林溪的脸瞬间褪去最后一点血色,指尖死死按在弦上,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。陈筝则猛地咬住下唇,低下头,手指紧紧攥着笛子,指节同样泛白。
那道裂痕,在众目睽睽之下,被周老师冰冷的斥责赤裸裸地揭开,鲜血淋漓。
放学后,林溪没有立刻回宿舍,也没有去常去的琴房。她背着沉重的琴包,像个游魂般在空旷的校园里漫无目的地走着。深秋的寒风穿透单薄的校服,带来刺骨的寒意,却远不及心头的冰冷。周老师的呵斥、李薇的嘲笑、柳清羽那若有似无的轻蔑……还有陈筝那受伤的、带着疏离的眼神……无数画面在脑海中翻腾、撕扯。
最终,她的脚步停在了那间位于艺术楼最偏僻角落的旧琴房门口。钥匙插入锁孔,发出生涩的摩擦声。推开门,一股混合着灰尘、旧木头和淡淡霉味的冷冽气息扑面而来。这里远离喧嚣,也远离那些让她窒息的目光。
只有这里了。只有这架蒙尘的旧筝,和窗外无边的夜色。
她放下琴包,掀开盖布。楠木的琴身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沉静的光泽。她坐下,没有开灯。窗外,城市遥远的灯火在浓稠的黑暗中晕开一片模糊的光晕,微弱得无法照亮琴房的一角。黑暗包裹着她,冰冷而沉重。
指尖悬在冰冷的弦丝上方,微微颤抖。脑海中,清晰地浮现出《春江月》第七小节那个引发争执的段落——那个需要情绪爆发、需要“破开束缚”的揉弦加滑音长句。谱面上精准的标记,周老师严厉的指责,陈筝那带着自由呼吸感的示范笛音……还有她自己那被斥为“死板”、“没有灵魂”的演奏……所有的一切,如同沉重的枷锁,死死禁锢着她的手指。
她闭上眼,深吸一口气,试图将所有的杂念驱逐出去。然而,排练厅里陈筝那句尖锐的“像不像一台机器?”,如同魔咒般在耳边反复回响,带着冰冷的嘲讽,狠狠刺穿她试图构筑的平静。
指腹下的弦丝,仿佛变成了烧红的烙铁。那个关键的音符,像一道凝固的、带着撕裂感的伤疤,清晰地烙印在谱面上,也烙印在她的心上。
指尖悬停在那里,迟迟不敢落下。巨大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如同冰冷的潮水,将她彻底淹没。她害怕再次失败,害怕再次听到那冰冷的评价,更害怕……连这最后的、属于音乐的避风港,也被自己的无能所玷污。
黑暗和寂静如同沉重的帷幕,压得她喘不过气。窗外,风声呜咽,像是绝望的低语。
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持中,就在她的意志力濒临崩溃的边缘——
“呜……”
一道清越、明亮、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穿透力的笛音,如同破开厚重云层的晨曦第一缕微光,猝不及防地、毫无征兆地穿透了凝固的黑暗和死寂!
那笛音不高亢,不激昂,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稳定和温暖,如同黑暗中悄然亮起的一盏灯。它精准地切入林溪脑海中那个卡住的乐句,吹奏的,正是《春江月》第七小节,那个引发所有冲突的段落!
是陈筝!
林溪的身体猛地一颤!心脏像是被那突如其来的笛音狠狠攥住,骤然停止了跳动!
笛音流淌在黑暗里,清晰得如同在耳畔响起。它并没有像那天排练时那样恣意自由地发挥,而是……而是无比精准地,按照谱面上标记的节奏、音高、甚至揉弦(用笛子的气息模拟)的幅度在演奏!
每一个音符都清晰稳定,揉弦的波动感被气息控制得恰到好处,滑音的速度精准无比,递进的情绪层次分明,积蓄的力量感饱满而内敛……这完全是林溪所坚持的、谱面规则框架下的完美演绎!然而,在这份精准之中,却又分明流淌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,一种深沉的理解和……一种无声的、温柔的引导。
陈筝在用笛子,吹奏着林溪的坚持。
笛音如同温热的溪流,缓缓流淌过林溪被冰封的心田。那冰冷的、名为“机器”的魔咒,在这熟悉又陌生的笛音中,悄然碎裂。林溪能清晰地感受到笛音中蕴含的力量——那并非对规则的屈服,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控和融入。它在告诉林溪:看,你坚持的东西,它本身是有力量的,是美的。它也可以有生命。
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,混杂着巨大的震惊、难以言喻的酸涩和一种被理解的悸动,瞬间冲垮了林溪苦苦维持的心防。眼眶毫无征兆地一热,滚烫的液体几乎要夺眶而出。那悬停在弦上、被自我怀疑冻僵的手指,仿佛被这温暖的笛音注入了力量,重新变得柔软而坚定。
她猛地睁开眼!
黑暗中,看不到门外陈筝的身影。只有那道如同暗夜微光般的笛音,执着地、温柔地,一遍又一遍地吹奏着那个关键的段落,如同最耐心的呼唤。
林溪深吸一口气,胸腔里翻涌的情绪几乎要将她淹没。她不再犹豫,不再恐惧。
指腹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、破釜沉舟的力道,重重地按向雁柱旁的弦丝!
“铮——!”
古筝沉厚而内敛的音色骤然响起,如同压抑已久的惊雷,在黑暗的琴房里炸开!
这一次,她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谱面。指尖灌注了她连日来所有的委屈、挣扎、自我怀疑,以及此刻被那笛音点燃的、破开一切束缚的决绝!揉弦的幅度前所未有地加大,带着一种近乎疼痛的力度,滑音的速度如同挣脱了枷锁的奔流,一泻千里!那积蓄的力量感不再平板,而是充满了真实的、汹涌澎湃的内在张力!
她的筝音,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运转,而是沉静溪流下终于爆发的、汹涌的暗流!带着撕裂黑暗的勇气和力量!
就在筝音响起的瞬间,门外那清越的笛音,仿佛等待已久,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和喜悦,自然而然地、水乳交融地汇入进来!
笛音不再仅仅是精准的模仿,它重新找回了那份自由的灵性,却奇妙地与林溪此刻爆发的情感完美契合!它像一只挣脱束缚的青鸟,围绕着那奔腾而出的溪流,自由地盘旋、鸣唱,时而高亢应和,时而低语倾诉,用它的自由灵动,为溪流的奔涌增添了一抹无法言喻的亮色!
筝笛合鸣!
没有排练厅的聚光灯,没有周老师的审视,没有旁人的目光。只有黑暗,只有旧琴房的寂静,只有窗外呜咽的风声作为背景。
林溪的筝音沉厚、激越,带着破开一切桎梏的力量感。
陈筝的笛音清越、自由,带着理解、包容和温柔的牵引。
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色,两种曾经激烈冲突的表达方式,此刻在黑暗中奇妙地交织、缠绕、共鸣!筝音的爆发力被笛音的灵动所托举,笛音的自由又在筝音的框架内找到了更深的根基。它们不再是割裂的个体,而是相互依存、相互成就的整体。那曾经引发争执的乐句,此刻被演绎得淋漓尽致,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情感张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!
林溪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尖的宣泄中,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灵魂深处迸发而出。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门外笛音的每一次气息变化,每一次细微的装饰,都精准地落在她情感流淌的缝隙里,填补着,呼应着,引导着。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、超越了争执、甚至超越了理解的奇妙共鸣,是灵魂在音乐中无声的对话和交融。
一遍又一遍。筝笛之声在黑暗的旧琴房里回荡、盘旋、升腾。窗外的风声似乎也为之屏息。
不知过了多久,当最后一个充满余韵的泛音在空气中缓缓消散,琴房里重新陷入寂静。
林溪的双手虚按在弦上,微微颤抖。胸口剧烈起伏,额角布满了细密的汗珠。一种巨大的疲惫感席卷而来,但紧随其后的,是一种前所未有的、酣畅淋漓的释放感和……一种奇异的平静。
她抬起头,目光投向紧闭的琴房门。
门外,笛音早已停止。一片沉寂。
只有她剧烈的心跳声,在寂静中清晰可闻。
她缓缓站起身,脚步有些虚浮地走到门边。指尖触碰到冰凉的门把手,微微停顿。
然后,她轻轻拉开了门。
门外,空无一人。
昏暗的走廊里,只有安全出口指示灯幽幽的绿光。冰冷的空气裹挟着灰尘的味道扑面而来。
陈筝已经离开了。
仿佛刚才那穿透黑暗、带来微光与共鸣的笛音,只是她疲惫至极时产生的一场幻觉。
林溪怔怔地站在门口,看着空荡荡的走廊。指尖似乎还残留着刚才演奏时弦丝的震动,耳畔似乎还萦绕着那清越笛音的回响。
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和……一种更深沉、更复杂的暖流,交织着涌上心头。
她缓缓抬起手,指尖轻轻抚过冰凉的、粗糙的门框。
那里,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微不可察的、属于竹笛的、清冽的气息。
裂痕犹在。
冰川未融。
但就在这黑暗的、无人知晓的角落,在那道紧闭的门扉两侧,曾经有一束微光,穿透了凝固的寒夜。
那是音乐的回响。
是灵魂在暗流之下,无声的靠近与共鸣。
小说《青鸟赋》试读结束!